原文出處:https://buzzorange.com/2017/05/17/parents-please-dont-absent-in-parenting/

一名教師的感慨:台灣從來沒有把教養責任讓父母背,發生問題都是「老師」的錯

文/匿名教師

你知道嗎?5 月 15 日叫做國際家庭日。

聯合國大會在 1993 年的一項決議中宣布紀念這個日子,為了提高國際社會對家庭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

而今年,2017 年的主題是:

【家庭、教育和福祉】
家庭及家庭政策在推動教育和家庭成員整體福祉方面發揮的作用

美國野牛家庭。By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 Public Domain,

那一個假日午間,我在國圖的廁所聽到外面的對話(不要問我為什麼偷聽,我就只有這麼小小一畝容身處。)

一個媽媽接起手機,女兒聲音很大聽起來很興奮,對話聽起來她似乎剛結束了早上的補習,很開心地一直要跟媽媽分享她今天發生的事。

但這位媽媽一直打斷她的女兒:

「所以你成績考多少?」
「所以你今天考幾分?」
「所以考多少?」

後來女兒就給了一個數字,沒有再說下去。

媽媽聽了很滿意,接著說「好喔,那我等一下帶你去吃什麼什麼什麼。」

這個場景,你熟悉嗎?

我聽到的當下在廁所裡內心真的充滿感慨…

孩子的成績跟「孩子」,到底哪個比較重要?為什麼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跟你分享她的內心時,妳卻只看的到她的成績呢?

成績不是不重要,只是它不是唯一重要的。不是不需要關心而是除了關心這些以外,更該被關心的是在妳面前活生生的「這個孩子」。

「去讀書。」
「我在忙妳沒看到嗎?」

下班很累了,只想滑手機看電視安靜地度過自己時間。當孩子丟了一顆球過來時,妳是接球?漏球?還是打了一顆殺球回去?

於是當孩子熱騰騰地分享自己所經歷的新鮮卻馬上被關在門外,甚至被關上的門板用力撞擊,那麼他便可能不願再開口。

我很欣賞孫燕姿為人母之後說的話:

「以前我有需要的時候,父母都會在;我也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父母。」

那個在不僅僅是在身邊而已,而是與之同在,陪著孩子用他的眼光一起探索這個世界。

pixabay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我認為很值得我們深入去省思跟檢討。

星期天的自由時報頭版寫道:

林爸爸是這麼說的「林奕含曾向外求助,寫了好多、好長的網誌,努力去找跟她相同遭遇的女孩,拼命去網路、去相關婦女基金會、去找律師想要提告…王定宇表示,林爸所指「裝聾作啞」的人指的是整個體系,包含林奕含求助過的婦女團體和律師,當時沒有人援助她,迄今也仍沒有表態。」

我想到的除了是這個女孩很可憐以外,更多的疑惑是, 為什麼這女孩當時才高中,這些求助什麼的就得要自己走? 她的父母呢?她為什麼不跟父母求助?為什麼這些程序不是爸媽帶著孩子去跑?

當然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

pixabay

當老師接觸學生,真實的小孩,貼近地觀察一個家庭的樣貌。

有的家長忙工作,經濟差地為了可以一家子生活下去,而更多是為了賺更多的錢。
有的是只顧自己生活,自己的事業朋友;為了跟朋友看電影逛街。

有一些是這樣:

自以為了解孩子,什麼事都幫小孩做決定,完全不聽孩子說什麼,不管孩子要不要,直接打斷說「我知道他會選…」「他一定是…」

或者是用自己的期待套在孩子身上,以為他就是好孩子,乖孩子:「他表現一直都很好啊」,而沒有敏銳地察覺孩子可能想要說的話。

不認識這個孩子「真正的模樣」,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教養成功,把孩子養得很好。舉個最近的例子,「蠻漁加加九」就是這樣。

每次發生事情就開始會有很多人在罵教育。

學生假日出去溪邊玩水發生事故,竟然是老師要背起責任校長要下臺?
假日時間,家長不知道自己孩子去哪、有沒有危險,反而是老師要知道要負責嗎?

孩子放假就逃家爸媽沒有報警,禮拜一沒來上學,打過去詢問,媽媽竟然反問:「我的小孩現在在哪裡?老師你要幫忙找啊!」

臺灣的社會是這樣:反正把責任推給別人就好了。

所以能推給教育的時候罵教育,罵律師,罵社福機構…做父母的一定沒有錯,因為失去孩子已經夠痛了。

不管一個老師多麼努力,都無法取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 但臺灣從來沒有把教養的責任好好放在家長身上,所以每個家長發生事情的時候都一直指責別人而不會檢討自己。

「反正你沒有兒子女兒,你不會懂」

是啊,我不會懂……但是我懂關係是要花時間花心力去好好經營才會親近才會長久。

所以即便我只是一名老師,但是我看重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個孩子,盡自己可能在照顧他們。只要孩子出現,不管我手邊有多少事,我一定放下這些好好聽孩子要說什麼。即使晚上很晚了,孩子敲我……

PIXABAY

不過我想真的很難指責這些父母。

畢竟他們的成長脈絡下,也是光顧衣食溫飽就很為難,誰會注意到小孩內心的需求?於是這樣內心需求不被重視的小孩長大後,也變成不會去重視他人內在需求的爸媽…

有的爸爸媽媽也想盡可能多陪伴孩子,但礙於工作經濟的壓力沉重沒辦法這麼做;有的爸爸媽媽非常努力但是苦無方法。

我相信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還是很努力為孩子著想,當個好父母。那麼,這個環境能夠幫忙他們什麼呢?

家庭教育中心,一個擾民的單位。空有其名只是把責任丟到學校老師身上。
強迫入學委員會,一個超級弱勢一點魄力也沒有的單位,一樣也是把所有責任丟回來給老師。

在家庭跟政策中間被拉扯,臺灣的家庭教育政策底下最可憐的莫過老師了。

而我,一位老師也只能盡可能帶著有緣的孩子學著關心別人,在親子衝突出現時盡可能提供能力所及的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thy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