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人堂》

大腦的秘密 樂在其中

一 九八八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列德曼(Leon Lederman)曾說,科學是條很辛苦的路「長時間,少薪水」(Long hours and low pay),那麼,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走呢?因為獲得新知的喜悅是別的東西無法比擬的。這種內在的驅力使得科學家埋首研究,常常不知外面世界的改變,一九○四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助理有一次上班遲到,因為俄國在革命,街上走不通。帕夫洛夫對他說,「下次革命,早點出門」。

這種新知的喜悅,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和腦磁波儀(MEG)等腦造影儀器發明之後,更是泉湧而出。我們現在可以在活人大腦中看到人怎麼作決策,有沒有說謊,怎麼處理悲歡離合的感情問題,過去的黑盒子,一點一點的被打開了,那種興奮真是不可言喻的。

現 在科學家看到為什麼「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要說真話,因為說真話時,大腦活化的是愉悅中心,而說謊話時,大腦活化的是厭惡中心,難怪只要有良心的人,說謊 後心情都不好。科學家也看到在感情上被人拒絕,在學校中被人排斥時,大腦活化的地方跟我們身體實際感到痛是同一個地方。過去看不見,摸不著的心智結構,如 道德信念、意圖、喜好,甚至意識,現在都漸漸在大腦中看到了。新科技挑戰了過去我們對人性的看法,也看到了為什麼中國人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這個研究很有趣,實驗者給甲一百元,請他隨意跟乙分享,多少不拘,假如乙嫌不夠,他可以拒絕,這時甲的錢就被實驗者收回,兩人都沒有;但是假如乙接受甲的餽贈,那麼甲的錢就是一百元減去給乙的錢。例如,甲給乙卅元,那麼甲自己就只有拿七十元。

就自我利益來說,不論甲分乙多少錢,乙都應該接受,就算只有一元,也比完全沒有的好。但是實驗結果並非如此,只要乙覺得甲不公平,看不起他,就寧可大家都沒有,也就是說,乙心中一旦覺得不爽了,他就寧可自己沒有,但是至少要讓甲也沒有。

實 驗發現只要少於甲的五分之一,就有百分之七十六的人會拒絕,如果是三分之一,就有百分之六十七的人願意接受。實驗者在受試者作決策時掃描他的大腦,發現受 試者大腦背側前額葉皮質(DLPFC)有大量活化,顯示認知在控制感情的衝動,假如這時用低頻率跨顱磁刺激(TMS)去中斷右邊DLPFC神經的活動,那 麼,受試者就願意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儘管他心中覺得不公平,他還是會接受,即意念與行為分開了。

但是假如甲是電腦而不是真正的人時,乙就願意接受電腦隨機分給他的任何錢,就算少於五分之一也沒關係。這就很有趣了,因為可見問題不是在錢上,而是在感覺公不公平上。神經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不是理性的動物,但是用實驗這麼清楚看到,這還是頭一次。

列德曼說時間長、薪水少,但是只要這工作是有意義的,就沒有關係。人生最美滿的事,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人付錢給你做,還求著你做。許多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活得很長,大概就是這「樂在其中」的關係吧!

(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8-11-23/聯合報/A4版/要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thy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