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噪音拒絕大腦受害

我們常常忽略噪音對我們大腦、情緒和學習的傷害。人在吵雜的環境下,血壓會升高,心情會不好,情緒容易失控,會發脾氣。實驗也發現在吵雜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大腦發育慢,IQ低,學習遲緩。

這個實驗是測試住在德國法蘭克福飛機場附近學童的智商與學習成績,發現都比同樣社經地位,但不住在機場旁邊的控制組來得慢,後來這個實驗在美國的芝加哥又重複一次,也是同樣結果。(芝加哥跟法蘭克福一樣,都是非常繁忙的飛機場,一分鐘有一架飛機起降。)

為 了追究原因,實驗者便把同一窩基因都相同的小老鼠,一組在正常的環境下長大,另一組在90分貝的環境下長大,三個月老鼠發育成熟後,讓牠跑迷宮,結果發現 噪音組學習的比控制組慢,當解剖大腦時,發現神經的連接跟發育都不正常,尤其神經外面包的髓鞘不完整,容易放電(髓鞘為神經纖維外面包的白色髓磷脂,有絕 緣作用)。

因為聽覺是沒有辦法復健的,聾了就是聾了,不能像肢體的復健一樣由大腦別的地方來取代受損部位的功能,因此應該特別愛護。而且助 聽器戴起來很不舒服,因為它放大所有的聲音,包括背景的噪音,而我們正常的聽力是可以選擇性的過濾掉不需要的雜音,因此,我對台灣公共場所的噪音程度常常 都在90分貝以上很是憂心。

台灣無處不是聲音,甚至連公共汽車上都裝了電視,不停的轟炸我們的聽覺,令人頭疼。聽覺是個關不掉的感官,它不能像眼睛一樣,不愛看時把眼睛關上,便將刺激隔絕於外。

現在許多場合卡拉OK都開得震耳欲聾,使人暈眩,那種逃之無門的痛苦真是筆墨難以形容。或許我們應該爭取「安靜的自由」這個權利,至少在公共汽車上不要被廣告轟炸。

現在人一分鐘都不能安靜,一回家,立刻把電視開起來,走在路上要聽i-pod,到處都要有聲音,好像很害怕寂寞。其實外在的聲音趕不掉心中的寂寞,人常在最熱鬧的地方感到孤單。心靈的空虛是聲音填不滿的,只有充實的生活與有意義的工作才能使心靈平靜。

聽覺是我們最早形成(胚胎七個月時就已完成),最後離開身體的一個感官,(病人在彌留狀態,嘴不會說,眼看不見時,耳朵通常還聽見。)我們必須要好好地愛護我們的聽覺。

曾經有位記者問海倫凱勒:「聾跟瞎當然都不好,但是如果一定要選,你會選哪個?」海倫凱勒毫不猶疑的說,「我寧可盲,也要能聽得見。」

文明人,有免於噪音的自由。

【2008-10-12/聯合報/B20版/元氣周報心靈MS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thy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