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郭台銘:我不曉得怎樣是成功,但是我曉得怎樣「求生存」
採訪-張戌誼‧張殿文 整理-桂其馨‧張漢宜

被封為「台灣科技首富」的郭台銘,行事一向低調神秘,極少在媒體曝光。 《e天下》爭取獨家貼身專訪到這位徒手創業的科技霸主,他強調:「我這次接受你們專訪, 應該是十幾年來我第一次這麼完整地來談這些事情。」 自喻是「打不死的蟑螂」, 郭台銘談他的財富、理想、興趣,和他對鴻海的期許……

Q:你已經是億萬富翁,卻每天平均工作15個小時;但你的物質生活這麼簡單、不愛花錢,又很低調、 不喜歡曝光。如果不是為名為利,很好奇你這樣拚命,背後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我的人生規劃大概分3個階段來看:25歲到45歲是一個階段,為錢做事;45歲到65歲是另一個階段, 為理想做事;65歲退休以後,我希望能為興趣做事。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 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我退伍後創業,25歲到45歲這前20年,是為了賺錢、生存。人家說我是「台灣科技首富」, 我說其實是我沒有做財稅規劃,讓人家計算出來有多少錢,應該是台灣「首笨」。但是,有了錢, 才可以實現理想、追求興趣。我是1950年生,今年51歲。剛才我說45歲到65歲這個階段,是為理想做事; 看來,我有可能提前達成階段目標。我3年後將退居第二線,然後再觀察及輔導3年。我還有兩任、 6年的董事長任期,到2007年6月30號正式退休。所以,我可能56歲左右就退休,不必等到65歲, 盡快將棒子交給年輕人。
很多人都說賺錢是我唯一的嗜好。其實我不能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只要我坐在這個位置, 就必須把事業經營好,讓公司賺錢,這是我的工作,也是責任。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賺錢, 這同時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賺了錢該繳稅給政府就繳稅,也讓股東及員工都有錢可賺。
個人生活上,我也真的沒有興趣花錢,這是生活習慣,不是裝出來的。你說我什麼樣名貴的東西 買不起?就是不喜歡嘛!很多人有錢,喜歡去蒐集名貴的東西來欣賞,或是去太空探險。我對這種比較 「自我」領域的興趣,不會去做。

給自己留一個追逐的空間

我也常反問,人的物質享受為什麼一定要top(頂級)呢?以買車來說,我明明可以買更好的, 但我就是故意不要讓自己在物質享受上站在頂尖,而是告訴自己要經過努力,才可以再上一層。
這就是我的哲學。人應該給自己訂定目標,把工作做到最滿意的地步,同時告訴自己將來還有機會 達到頂尖,要給自己留一個追逐的空間。

Q:所以賺錢對你來說,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你是多年輕時就有這樣的想法?

我認為賺錢,是為了在社會上獲得重視的過程,但不是目的。
我覺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自己的嗜好,頂多打一場球、游個泳,來放鬆自己,就夠了。
我對於挑戰困難的工作比較有興趣。像現階段,我經營一個公司,一定要把它做得很好, 有世界級的競爭力,這是我的理想。未來當我退休,我想去幫助一些弱勢團體、一些需要幫助的人, 讓他們得到成長。我並不求回報,這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快樂。
例如,我自己是中小企業創業成功起來的,有很多經驗,可以去幫助中小企業或是創業家。 以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也跟我提過,叫我去上課,可是我沒有時間。等到我退休以後,將來我不是 上課,而是像下棋的老師一樣,我帶幾個中小企業,禮拜一到禮拜五,每天去一家;董事長要 做什麼決策,我就在旁邊來協助、帶領,分享一些心得。
有興趣輔導中小企業求生

Q:你剛才談到要去教導、輔導中小企業,你也會像創投的角色去投資他們嗎?

不會,絕對不會。因為我剛剛談到,幫助弱小的中小企業和個人,讓他們成長,是我的樂趣。 我幫助的目的,不是獲取,更不是圖回報。如果是以創投的角色去投資的話,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賺錢。而我不是為賺錢,我賺的錢,已經三輩子也花不完了。

Q:即使是遇到你欣賞的創業團隊,需要資金,你也不投資嗎?

我同樣不會,但我會無償奉獻我的經驗。幫助他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授之以「魚」, 但吃了早餐,下餐就沒戲;另一種是授之以「漁」,那就是無價估算的經驗傳授。後一種方式比前 一種更為管用,但必須要有一個條件:這些年輕中小企業主必須具有真正的吃苦耐勞、有理想、 有毅力的創業家精神。

Q:台灣經濟的活力在於中小企業的彈性,但這些年中小企業在台灣的處境似乎並不樂觀。 那麼你認為中小企業應該如何求生呢?

還是以鴻海為例來談這個問題。我們公司過去這十幾年來,你們可以看到,經營的環境雖然 愈來愈難,我們卻一直持續成長。
我們有沒有遇到財務困境過?創業最小的時候,一開始4、5年時有過,因為用很小的資本 做很大的事情,週轉是個問題。台灣的金融體制其實不是很健全,都是給了大企業、國營企業去用, 當時中小企業拿到資金非常困難。
但是在那麼困難之下,能成長茁壯的中小企業體質都非常健康,為什麼呢?它受得了嚴酷的考驗。 我想我們今天的成績,都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因為環境是嚴酷的,幾乎沒有任何外援,只有為生存 而拚鬥的求生意志力。但這正是我們還能繼續生存,甚至繼續成長的原動力。
我看過一本書,寫葡萄藤生長的故事。原來,釀最好葡萄酒的葡萄藤,長的地方都是最貧瘠。 因為葡萄藤長在這貧瘠的砂土,為了尋找水源,他的根就會一直生長,生命力就很旺盛,它可以伸長 到地下12公尺;其次,因為陽光不是很充足,所以它會盡量把它的枝枒伸直,葉子展開,好讓每片葉子 接受陽光。

像「葡萄藤」般自力求生

這就像我們台灣的中小企業,最早在1970、80年代,政府都在注意大企業,小企業都要自力更生。 講個玩笑:那時候還有票據法,小企業退票還要坐牢,所以很多小企業登記的負責人都是老闆娘的名字, 萬一有事都是老闆娘坐牢,讓老闆可以繼續在外面做事;但是最後常常是老闆娘繼續在裡面坐牢, 老闆在外面成功了就娶小老婆(大笑)。
銀行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也毫無輔導可言。除了少數政策性輔導銀行例如交通銀行外,很難拿到資源, 好的人才也不肯到中小企業。這種情形下,就像葡萄藤一樣,中小企業必須自力求生。
記得我有一次和歐洲盧森堡第三大的公司談技術合作,在美國共同看一家小公司,想要投資。 他們問我:為什麼對中小企業那麼有經驗,一看就知道能不能投資?他希望我告訴他我過去成功的經驗。 我說,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成功,不過我做了十幾年,是學到了怎麼生存;我不能說我將來一定多成功, 但是我可以保證說,我一定像蟑螂一樣,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之下,我都絕對可以生存。
台灣中小企業之可貴,就是他們有堅韌的生命力,這種堅韌的生命力,是因為當年台灣有這樣的環境。 是什麼樣的環境呢?我說了你們敢不敢寫?(開始在白報紙上條列)
台灣中小企業能成長,一定要先有個符合磨練中小企業的環境:
第一,政府效率一定要很差,沒有輔導,只有找麻煩。
第二,沒有金融資源,只有退票坐牢。
第三,政府把所有資源去照顧大企業、國營企業;
第四,護照在海外也都沒有用。我講的這些都是實在的話。
有一次我帶台灣模具公會去新加坡開「亞洲模協大會」,新加坡當時的勞工部長請我吃飯, 問我為什麼台灣的中小企業那麼強?為什麼新加坡的中小企業都輔導不起來?我說,因為新加坡 政府太好了!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1歲的時候要吃奶,3歲以後吃奶外要加維他命,一切的生長 過程都是父母照顧及保護,沒有機會受到刮風下雨的鍛鍊。
新加坡的工業,就像新加坡機場旁的兩排大樹,都是從馬來西亞深山裡運來移植的,沒有真正向下去紮根。 還好新加坡沒有颱風、沒有地震,不然那兩排樹早就沒有了。所以,我現在反過來看,台灣的環境嚴苛, 其實是好事,不是壞事!
在1970、80年代,台灣事實上是「大企業做內銷,小企業做外銷」。做外銷,就要去外面和人家鬥。 可以說,台灣中小企業的成長法則,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必須具備非常強烈的環境適應能力, 才能生存。
因此,雖然以前我常常批評政府效率,希望它能夠改變,但是回頭想想,如果政府變得像新加坡政府 一樣有效率、有輔導,對台灣中小企業的成長,是福是禍,其實很難說。
所以我現在不罵了,反而希望政府保持現狀,有一個環境來磨練中小企業。你看新加坡的中小企業, 到哪裡都不能跟台灣「打不死的蟑螂」競爭。

Q:講到生存,還有台灣中小企業自力更生、全球到處去接單的本領,很好奇你自己第一次拎著包包、 踏上美國做生意時,不會覺得恐懼嗎?

說不怕是騙人的。但當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執著和冒險犯難是很重要的。
這是我記憶很深的故事:我到美國去的時候,那時候朗訊還是AT&T的一部份。我去朗訊總部, 當然坐的是經濟艙,是最便宜、半夜飛的所謂「紅眼機票」,而且時間都是訂死的;住最便宜的旅館, 還不會開車。結果,到紐澤西剛好是禮拜五早上,下午代理商帶我們去拜訪AT&T的交換機部門;誰知道, 國外大公司禮拜五下午通常都不太工作的。對方的採購說,我今天雖然見你,但是我家裡還有事, 你要做我的生意,最好禮拜一再來。於是我的代理商就把我送回旅館。
我沒有車,也沒人理你,就被困在旅館。我這個人習慣工作,結果突然多出快3天的空檔, 又不敢打電話回去台灣工廠交代辦事情,因為電話費很貴啊!為了應付多出3天出差的費用,我 就一天只吃一餐,兩個漢堡。
餓的人頭腦比較清楚(笑)。我當時就在那裡,把我們美國拓展的計劃在3天之內完成了。 禮拜一的時候,我去見採購,他們又說慣例上禮拜一是不見廠商的。直到禮拜二,我才見到採購, 他給我兩張藍圖,要我回去估價。我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最後只拿到兩張藍圖,這說明了要做美國 大廠的生意有多不容易!
後來我就決定,在美國跑生意不找代理商,而是僱了個老外跟著我一起跑。我曾到過美國32個州, 到處去跑訂單。每次我跑完回到台灣,我請的那個老外都要請一個禮拜的假;我有一次就問他: 「你為什麼要請一個禮拜的假呢?」他回答說:「跟你出差太累了,我要在家裡休息一個禮拜才能 恢復體力,如果不這樣,我一定會昏倒在辦公廳。」

開車跑客戶

這個老外跟著我跑,還可以負責開車,我也可以順便跟他練習英文。我們常常是下午6點之後出發, 開個幾小時到另一個城市,準備第二天拜訪客戶。所以我對美國高速公路旁的連鎖餐廳Danny's非常熟悉, 連菜單我都會背。住在一晚16塊美金的汽車旅館,都是晚上11點後check-in(登記住宿),非常省。 我一回去,那個老外就要請一個禮拜的假,但我一飛回來就上班了,這都是練出來的。
所以,我說人沒有天生的窮命和賤命,只有你是什麼樣的心態來磨練自己。
打美國市場一開始是非常困難的。像我做康柏(Compaq)的生意,是早在康柏到新加坡設工廠之前, 就跟他們做生意了。我當初為了打進康柏,從洛杉磯飛到休士頓,起碼跑了兩年才拿到第一張藍圖。 這兩年內,我每3個月都要飛去一次,跟他們推銷我們公司,說我的產品多好多好,當時大家都不相信。 兩年後,我拿到第一張藍圖試做。
那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是世界大廠,實在太強了。我們是台灣小廠,怎麼有辦法跟世界第一競爭? 但是我們就是很執著,靠世界一流的品質、交期、信譽去競爭。

Q:小廠要如何才能做到品質世界一流呢?

這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向對手學習。你看老鳥教小鳥學習飛的時候,總是會先從一個很低的地方 把小鳥往下放,小鳥開始會掉下去,但慢慢地也會飛得愈來愈高、愈來愈遠。
鴻海就是經過不斷學習,累積經驗,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成功絕對會經過失敗,輕易的成功, 也絕對不是件好事。

Q:在經營企業中,你所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是人才。人才的選拔和培育,是一個企業永恆的難題,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前面我提到過,我沒有個人物質享受的興趣,但是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投資設備和人才方面, 我卻從不吝於花錢。只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不管價格怎樣,我都會購買。在投資人才方面, 我更捨得花錢。為了引進光通訊專家,我標出了年薪1,000萬的酬金。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我們把眼光放遠,在台北、美國、中國大陸,都有所謂的「世幹班」, 將他們培養成國際化的人才,還讓他們去海外受訓,為此花費上千萬美金。所以說,花錢是我的 一種享受,還不如說花錢是我的一種追求,這就是我的哲學。

Q:跟世界第一強競爭,你怎麼避開專利?

美國那些大公司常拿專利來當進入障礙,想要卡死我們。我們是用自己的律師越洋去美國打官司的。 為什麼要打官司?因為要突破他們的專利。鴻海一直是全台灣前3名申請專利的公司。
但也有人說你們現在有很多法務專家和IP(專利)護身,和當初角色易位,反過來可以去壓其他競爭 的小廠......
我可以告訴你(語氣加重),當我被人家欺負的時候,我要建立自己的專利,我要有我自己的 智慧財產權,以積累技術、經驗及知識,進而形成智慧資本(IC,Intellectual Capital)。 這是我和美國那些對手競爭,他們拼命想打死我,我活過來了,也培養了自己的研發能力及智慧資本; 現在所有中小企業要模仿我,他們也得像我以前一樣,接受這樣的考驗。這就是知識經濟的遊戲規則。
我們是長期投入相當的人力和金錢來學習各個跨國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及其部署, 同時也配合公司產品擴充及經營的國際化,建立了自己相當規模的智慧財產權,進而形成在技術和 產品上的智慧資本,才進入全球的知識經濟遊戲規則。只有自己長期投資自己,才可以在全球競爭 的自然法則下生存。
你看,今年6月份大環境這麼困難,台灣有幾家公司像鴻海,還能繼續成長?而且我們內部還不滿意, 這就是說我們更努力在做業績。
我來接受你們訪問,也是幫你們做業績、增加銷路啊(大笑)!其實我非常淡泊,根本不需要出名。 我是很神秘,但是我股東大會卻不能不開啊!每次開股東大會,媒體就來拍我一堆照片,然後就自己去 寫一些報導。我這次接受你們專訪,應該是十幾年來我第一次這麼完整地來談這些事情。
我不是作秀,但是公司出名了,反而逼著我跟著要出名。就像地瓜在山上長得太大了,大家都 跑來看,你躲都躲不掉(大笑)。

Q:怎麼說自己是地瓜,你不是常用山上的神木比喻「格局」嗎?

是啊!4千年的神木,當它種下去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因為它長在空曠的地方,不是在西門町, 它要耐得住風寒和寂寞。神木之所以變成神木,在那時候就決定了的。所以,「格局」,是一開始你 心裡怎麼想。例如說,我離開學校,到外面上班,一開始,我就認為我將來自己的簽字,一定很重要, 所以苦練我的英文簽字。30年來,我所有重大的契約,都是用相同的簽字完成的。
鴻海要做百年企業

Q:你對於自己或鴻海,又抱著什麼樣的「格局」?

簡單地說,鴻海應該是一個長期發展的全球化企業。還是在創業的初期,我就感覺到企業不做全球化 是沒有出路的。我在美洲、亞洲、歐洲都設廠,使製造能力迅速爬升、製造成本大幅下降,把戰線在 全球拉開,才能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1998年,我們的歐洲工廠──蘇格蘭廠正式開工營運,這只是國際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我要求在 亞洲、美洲、歐洲各設兩座大型工廠,今天我們已經做到了。
鴻海現在走到這個階段將近28歲,往後這十幾年是青年到壯年,是黃金時期。我一直在想, 公司應該要走美國的企業型態?還是歐洲的型態?我可能比較想走歐洲的型態。你看歐洲的許多 大公司已經百年了,美國企業現在能活上百年的還不多。歐洲的企業模式公司壽命都比較久, 能長期穩定發展。這跟經營主持者的心態很有關係。退休後,我將來要轉去做公益事業,會成立 很多基金會,而且公司將讓很多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總而言之,我們就是要把企業的「格局」放長遠、放寬廣。

Q:我們看到鴻海有很多30、40多歲的年輕經理人跟在你身邊見習,是不是就在考慮接班的事情?

我們公司雖然好像只有我一個在檯面上,其實已經在培養人才,人力結構的素質也相當高。
長遠來說,公司的經營會走歐洲的方式,不是家族事業,而是公眾的企業,由專業經理人管理。 鴻海想做百年的企業,百年後大家怎麼看我們?誰擁有不重要,重要的是企業還繼續經營。
鴻海活到上百歲,就是2074年,到現在還有70幾年。到時候我還在不在?這也不是不可能, 有夢想才美(笑)。我的信心源自於努力和經驗。所謂信心,是無論景氣再壞,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
一隻鳥要飛過一片海峽,起飛時牠要有信心,要知道怎麼飛;起飛後,要想好下一個落腳點在哪裡。 既然已經起飛了,就要對自己有信心。
--以「寒冬孤雁」郭台銘為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mothy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